長年在日本從事人才培訓相關工作的本田有明,
發現日本儘管經濟不振、失業率高居不下,
但剛到公司工作的新人,
大約每3人中就有1人在進入3年內選擇辭職。注意到這項奇特現象,他著手撰寫《3年不辭職》一書,
從企業、主管與員工的角度,
探討新世代工作者為何流動頻繁?對企業或個人又會產生哪些影響?
《Cheers》雜誌獨家專訪作者本田有明,針對“3年不辭職”觀點,做第一手導讀。
Q:你在新作中提出“3年不辭職”的概念,為什麼是“3年”,而不是“2年”或“5年”?一份工作至少做3年,有哪些重要意義?
A:我觀察到幾個數字:在日本,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3年內就離職的比例,大學學歷者有30%,高中學歷50%,中學學歷70%。
在一家公司要學到東西、發現工作的意義,至少得待3年以上。這3年中,不僅對工作的適應力與日俱增,也能逐漸成為某方面的“專家”。
因此,我呼籲年輕朋友,起碼要在3年內,認真拚命地工作。
Q:是哪些原因讓你想寫這本書?
A:在一家公司做一、兩年就感到厭倦,然後辭職轉到別家公司,結果覺得“還是以前公司比較好”,因而感到後悔的人不在少數。
因此,我鼓勵年輕朋友,“離職之前,在目前的工作更努力試試看!” 此外,許多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,都想要“打造培育年輕人的組織”。
這些理由讓我想要寫這本書。
Q:這本書在日本出版後,引起哪些回響或討論?有人反對“3年不辭職”這概念嗎?
A:我得到的回響中,贊成的佔大多數。“要怎麼做才能打造培育年輕人的組織?”許多公司都有這樣的疑問,因此,我也經常受邀到企業演講。
Q:根據統計,台灣人每份工作平均做24.2個月,並未滿3年,而且這數字沒有因為失業率高低有太大變化,你建議台灣工作者,如何使用這本書?
A:只有符合以下條件,才適合工作不到3年就離職:
1.公司的業務內容違反法律或違背社會一般觀感。
2.不認同公司經營者的經營策略。
3.公司不遵守企業倫理。
4.強迫接受過度嚴苛的勞動條件。
5.公司業績太差,沒有改善的希望。
如果你目前任職的公司並沒有上述5種情況,
那麼,請秉持“這是我自己決定進來的公司,就由我來讓它變得更好!”這樣的心情與企圖心,在工作上向前邁進。
能夠成為領導者的人,無論到哪個國家、哪家公司,這種向前邁進的企圖心都不可或缺。
Q:萬一真如你書中所說,碰到很糟糕、只會抱怨公司的Mentor,身為新人應該怎麼處理?
A:碰到這種人,可以把他們當作“反面教師”。想想看,他們為何抱怨公司?該怎麼做才能改善?用正面的思考去面對。
(精采完整內文請見《Cheers雜誌》119期,www.cheers.com.tw/doc/page.jspx?id=40288abc2a35f04b012a3757cc2901dc)